简要梗概:
该剧描述的是一段鲜为人知的大历史,在创作中既要遵循大的历史发展背景,又要有高度的艺术概括。《中国大牛行》是对中原历史的一个点的记录,在讲故事的同时,讲述了特定时期牛行人特定的心路历程和情感变迁。在特定意义的环境中,展示人性与真情。《中国大牛行》以中原文化百年的历史为大背景,集中展现了中国大牛行从京汉铁路通车到解放后直至改革开放这段风云突变的大历史。该剧强调强烈的史诗风格,鲜明的中原地域文化特色,国际化视角取向原创性思路。豫剧沙河调,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沙河船工号子”,中原音乐是该剧重要的叙事方式,力争推出一组有浓郁中原特色的主题歌,力争创作出一部思想精深,艺术精湛的高品位的正能量电视剧作。
详细梗概:(2387字)
《中国大牛行》
四十六集电视连续剧文学剧本
编剧 石金江 石丁丁
创作目的、创作理念与剧情简介
一 创作目的
《中国大牛行》是迄今为止国内第一部反映牛行牲畜贸易题材的影视作品。本剧通过中国第一大牛行——漯河牛行街八十多年的兴衰历程,和一个由牛行掌柜、沙河船工、戏班艺人组成的一家三代的生活命运来反映折射中国社会发展、繁荣的历史变化。
漯河地处中原腹地,沙河、澧河穿城而过并在此交汇。漯河自古就是闻名中原的水旱码头,农副土特产品集散地。1906年,京汉铁路通车,借助水旱码头、京汉铁路的交通优势,漯河开办了第一家牛行。1935年,漯河牛行居安徽界首、内蒙古包头、广西金城中国四大牛行之首,号称“中国第一大牛行”。翻开中国上下八千年的辉煌历史,就其本质上讲,中国实际上是农耕社会。在农耕社会中,主要生产力除了人以外,就是牛、驴、骡、马这些大牲畜。人们用牲口来耕田劳作,拉车运输,而漯河正是这些牲畜交易的中国第一大牛行。可以说大半个中国当时的农民,都知道漯河牛行街,他们不远百里、千里来漯河,就是为了要买卖牲口。直到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漯河牛行仍担负着全国十二个省、一百二十八个县的牲畜调配任务和牲畜生杀大权。
沙河漯河港是河南省内河航运第一大港,它上通豫西、下达安徽、江苏、浙江、上海。千百年来一直是中原地区对外物资流通的重要通道,在剧中表现的船工号子堪称淮……
您没有登录,注册并登录后方可阅读全部公开的正文!
免费注册 | 马上登录
阅读剧本正文
第三集
马天龙骑毛驴到药房买药,把驴拴在药店门前。双河镇泼皮无赖蔡彪和赖毛想偷毛驴,结果偷驴不成,反被摔了个仰八叉。二人不死心,想找马天龙的事,结果适得其反,丢了大人,被路人耻笑。李河花手提胡辣汤在沙河堤上等马天龙,二人相见,爱意渐浓。河堤上,蔡彪的手下,发现二人关系紧密,急去报告蔡彪。马天龙喝着双河镇有名的“响八县”胡辣汤,吃着水煎包,心中甚是高兴。马天龙和李河花来到沙河岸边的大槐树下祈求幸福。(片中曲)“家乡大槐树,屹立沙河岸,五百年岁月洗礼,历尽沧桑磨难……”在歌曲中,二人磕头焚香,祀求爱情美满,白头偕老。马天龙心中高兴,唱起了《南阳关》选段,“西门外放响了三声炮……”
马天龙骑驴回到家中,急忙把药交给马母,马母急忙煎药让马父吃药。
马天龙向父亲马儒斋讲了想开牛行的想法,马父一口否决,他想让儿子读书考秀才。天龙大伯从武汉来信,告知马儒斋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举行反清起义。马儒斋心中预感 清朝要灭亡。马天龙告知他和李河花相遇产生爱意之事,马父开始先反对,后又答应打听打听再说,他决定去双河镇一趟,把马天龙想开牛行和儿子的婚姻大事,找人商量打听一下。
第七集
【字幕 1911年(清宣统三年)农历三月十四日】
阳春三月,双河镇第一家牛行开业。街坊邻居、熟人朋友都来贺喜。
马天龙专门请来了中原坠子大王——赵黑孩来唱大书庆贺。鞭炮、牌匾均已齐备。
赵常山的任务是请双河镇周围四班有名的民间艺术队(即故事班)为牛行开业庆贺。日上三竿,从南大街南头传来锣鼓、唢呐声,四个玩故事的表演队一班接一班鱼贯而来。街上群众纷纷前来看热闹。牛行院内,人来人往正紧张准备开张事宜。
贾山川、韩炳吾送来铺板、被褥、木桩、绳子。贺喜的人送匾、送茶壶、茶碗、碗、筷,忙的不亦乐乎。时辰已到,牛行开张,挂匾、放炮、鸣炮奏乐。牛麦地讲话,告知大家双河镇上第一家牛行开业,观众叫好。牛麦地儿子牛同义当牛行掌柜,马天龙识文断字,当账房先生。坠子书大王赵黑孩自编词,在牛行门口唱坠子书。蔡彪领几个打手在南大街南头设卡堵人,凡是牵牲畜的一律盘问,不准去牛行卖牲口。一位七十多岁的老汉牵一头瘦牛被蔡彪强买,扔下两块大洋,牵了就走。赵黑孩正在说坠子书《包公案》,蔡彪牵着那头讹诈来的牛进了牛行。马天龙、李河花意见蔡彪牵一头瘦牛来捣乱……
您没有登录,注册并登录后方可阅读全部公开的正文!
免费注册 | 马上登录
阅读剧本正文
中国大牛行影视文化园是项目的产品,为地方政府找到了一种发掘,开发文化旅游产业的最佳方式。将景点与文化以一种特殊的方式保留下来,相当于用最快,最简洁的方法在地方建设了一个新的文化工程。
免费注册 |
马上登录
阅读剧本正文
第七集
63 字幕 1911年(清宣统三年)农历三月十四日
双河镇南大街 牛家粮行内 日
牛家大院里来来往往人群不断,有打听消息的,有提前来祝贺的。牛麦地、牛同义、马天龙、李河花等人在院子里忙前忙后,忙的不亦乐乎。
邻居甲:牛掌柜,这牛行今天就开张啊?
牛麦地:是啊,今天开张。
邻居乙:恭喜牛掌柜,你又开创了双河镇的第一呀!
牛麦地:同喜同喜,啥第一第二的,咱是适应市场需求,人无我有吗。
邻居甲:牛掌柜,你这牛行算是开对了,我敢保证,生意一定好!
牛麦地:借您的吉言,我一定全力以赴,同义啊,赶快把咱的字号牌匾抬出来,让咱们的街坊邻居都看看。
牛同义:好咧,我马上抬出来。
牛麦地:天龙啊,大门口挂匾的扒钉买好了吗?
马天龙:牛伯伯,早就准备好了,你放心吧。
牛麦地:天龙,说书的请了吗?
马天龙:请了,请的是咱这一片有名的长篇坠子书大王---赵黑孩。
牛麦地:他准备唱什么书呀?
马天龙:《包公案》,行不行啊?
牛麦地:行,哎,管他饭时,让他吃好点,让他多卖卖劲,给咱牛行多吸引点人。
马天龙:行,我一定办好。
牛麦地:河花呀,鞭炮准备好了吗?
李河花:牛伯伯,早准备好了,两万头的大鞭。
牛麦地:哎,你常山舅舅怎么还没来呀?他今天不是不撑船摆渡了吗?
李河花:我舅他呀,自打昨天下午出去就没回来。
牛麦地:啊,没回来?他干啥去了?
李河花:牛伯伯,你真是贵人多忘事,你安排他请民间艺术故事班玩故事,他忙这事去了。
牛麦地拍拍脑门:你看我,你看我,真是忙糊涂了,哎,他啥时候能回来呀?
李河花:他临走时说了,保准不误事。
牛麦地:那就好,这常山办事我还是放心的。
正说话间,赵常山满头大汗从外边急匆匆地走进牛家大院。
牛麦地:哎哟,你可回来了,事情办的怎么样?
赵常山用手擦擦汗:牛掌柜,事办妥了,我一共请了四班民间艺术玩故事的,来为我们牛行助兴。
牛麦地:都哪四家啊?
赵常山:有双河镇东边翟庄村的旱船,南边邓庄村的青龙,后谢村的狮子、大头,还有西边……
您没有登录,注册并登录后方可阅读全部公开的正文!
免费注册 | 马上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