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我欲念无关道德,因为私我是指人内在的思维,是一种没有付诸行动的欲念。抑或说这种欲念是违背道德的,在人物产生私我欲念的时候,只是出于自我渴求,是以自我为中心的,因而不去考虑欲念是否违背道德。或者说满足自我需求在欲念者看来都是合乎道德的。电影所表达的私我欲念,往往是观众群体广泛存在的内心需求,而这种需求往往被压抑在心底;受自我道德观念的约束而无法实现。电影通过虚拟艺术形式,满足了观众释放私我欲念的欲望;而虚拟的私欲是与道德无关的。审查机制的作用就在于,电影当中的私我欲念是不是满足了观众的这一观影需求。比如:在《毕业生》这部影片当中,本恩与鲁滨逊太太约会是出于性的欲望,同样,本恩喜欢伊莱恩也是出于婚姻(爱情/性)的私欲。对性的欲望,是每个人都有的私我欲念,这种欲念往往被深埋心底而无法宣泄/无法获取/不可告人。影片利用这一私我欲念,牢牢抓住了观众的观影心里。但是,本恩与鲁滨逊太太约会私通,看似违背伦理道德,但他并不会真的受到道德的审判;因为这只是虚拟电影情节。我认为,这就是私我欲念与道德无关的道理。
关于小孩子不想上学的私我欲念,有同学说,让自己生病就是不会触及审查机制的私我欲念,让老师生病就是会触发审查机制的私我欲念,这种说法我不敢苟同。从私我欲念无关道德这一理论去理解这两个事件,很显然,不想上学是一种逃避学习的私我欲念;让自己生病或让老师生病,是实现这一私我欲念的措施和方法。如果这是电影中的情节,让老师生病的想法显然比让自己生病更能让观众产生观影动力。因为审查机制让观众发现,让老师生病的后果更急难以预测,观众会因此产生强烈的观影需求,使故事变得更有张力。这是电影虚拟情节,与道德无关。这位同学后面的话说对了,私我欲念是抛开道德伦理约束的纯自我欲望。
相对于私我欲念,无间境遇是外向性的。私我欲念来自人的内心,无间境遇来自人的外部。私我欲念是主观的,无间境遇是客观的。无间境遇可以理解为人物陷于最为棘手最难处理的两难境地。可以是为实现私我欲念采取行动后所引起的尴尬事件,可以是人物被某种规则所约束不得不参与其中的遭遇,也可以是人物日常状态下突然发生的挑战人性的艰难选择,如此种种,不一而终。还拿《毕业生》为例来说,本恩与鲁滨逊太太偷情却发现爱上了她的女儿伊莱恩,这是本恩的无间境遇;而伊莱恩爱上本恩却发现他在与自己的母亲偷情,这是伊莱恩的无间境遇。无间……
您没有登录,注册并登录后方可阅读全部公开的正文!
免费注册 | 马上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