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作品已在华语剧本网版权保护中心进行版权登记,登记号:2016-Q-03683】
儿童 主旋律 红色文化 传统文化
详细梗概:(438字)
大型儿童剧《贵州谣:我的长征》,是我国第一部以孩子为主角讲述红军长征故事的儿童剧作品。该剧以12个小红军在长征的一段经历为主轴,以长征中发生的重大事件为背景,通过小红军们在与部队失散后,经历喜怒哀乐、生离死别、苦苦地寻找着红军队伍的一段经历。真实再现了80年前小红军们如何与大自然的搏斗,走出生命绝境的故事,再现波澜壮阔的长征。
剧本按照“儿童演,演儿童、儿童看、看儿童”的创作理念。“从孩子的视角,孩子的口吻,讲孩子们的故事,听孩子们情感”,准确、生动的体现“长征精神”,以期达到“长征精神代代相传”的创作主旨。剧中主要人物罗姐、花娃、六儿、小兰、樊二狗、谢仁德、何二妹、小憨包、英子、小榔头、小扣子等人物名字,大都取自长征红军真实姓名,“让逝去的红军烈士永远活在后人心中!”
故事曲折感人,人物情感丰富,同时大量融入贵州地方儿歌、童谣等文化元素,使全剧具有浓郁的贵州民族风土人情,极具审美价值和观赏价值。本剧在多年纪念长征的活动中独辟蹊径,独树一帜,必将大放异彩。
免费注册 |
马上登录
阅读作品正文
童谣:(贵阳话)“芦苇高,芦苇长, 芦花似雪雪茫茫。 芦苇最知风儿暴, 芦苇最知雨儿狂。 芦苇高,芦苇长, 芦苇荡里捉迷藏。 多少高堂名利客, 都是当年放牛郎。 芦苇高,芦苇长, 隔山隔水遥相望。 芦苇这边是故乡, 芦苇那边是汪洋。 芦苇高,芦苇长, 芦苇荡边编织忙。 编成卷入我行囊, 伴我从此去远航”。
一群小朋友围住老奶奶吵闹着,让老奶奶讲一个红军长征的故事。奶奶拿着一根老旧的树棍,讲述那段难忘的故事……
罗姐她和11位红小鬼在乡下搞完宣传,一边向大家教着童谣一边向驻地赶去……
童谣:(贵阳话)虾怕一(鱼); 皇帝怕二 ;破扇子怕三(煽);有钱人怕四(事);文官怕五(武);豆腐怕六(绿); 瘦马怕七(骑);破鞋子怕八(拔);破衣服怕九(扭);棉袄怕十(湿)……
以往,每次回来,领导们会远远地走上前去迎接她们,使她们有一种回到家见到亲人般温暖的感觉。而这次不知是什么特殊原因,没来得及通知她们,大部队早已不知去向,大家急得团团转,不知该怎么办。说起来,她们还都是些十多岁的孩子,红四方面军每到一地,就要派她们去村里向群众宣传红军的政策,对她们来说,这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打着小红旗,敲锣打鼓地向父老乡亲们宣讲红军的性质和任务,她们一直做得十分认真而投入。
她们站在空荡荡的驻地前没有了主意。
有的人急得直跺脚。
有的人急得掩面哭泣。
还有的人提出来干脆散伙回家。
12张小嘴叽叽喳喳地争执了半天,没有任何结果,最后,还是年龄大些的何二妹说:“沿着红军的去向,一直追下去,追到天边,也要追上队伍。”
孩子们接受了这一建议,重新振作起来,她们把这支小小的宣传队定名为“特殊行动小组”,当天下午就踏上了寻找红军的征途。
小红军们日夜兼程,一路西行,去追赶大部队。当时正是暮春时节,黔北的大地上一派生机,金黄的油菜花散发着怡人的芳香,茂密的豌豆秧翠绿得醉人。
童谣:(贵阳话)溪会河,马会鞍,盘路会青山,蜂子会芍药,蝴蝶会牡丹,早知梅山有好伴,包米问路早来玩。
可是,归队心切的红小鬼们根本无心欣赏这美丽的景色。她们晴天一身汗,雨天一身泥,渴了喝口山泉水,饿了沿途讨点剩饭吃,晚上走到哪里就在哪里过夜,屋檐下、草场上、大树底……
您没有登录,注册并登录后方可阅读全部公开的正文!
免费注册 | 马上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