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故事梗概
- 作品正文
人物简介:
简要梗概:
三幕悲喜剧《上海屋檐下》是近代夏衍创作的话剧。
详细梗概:(3616字)
夏衍的三幕悲喜剧《上海屋檐下》创作于1937年3、4月间。
被捕入狱8年的匡复被释放了,他到好友林志成家来探询自己妻子彩玉和女儿葆真的下落,却得知妻子已与志成同居,因为他们早就听说匡复已死,于是三个人都陷入难以解脱的内心矛盾和痛苦之中。
彩玉想和匡复追寻过去的幸福,但林志成负疚欲走时,两人8年患难与共之情,又突然迸发,难以分手。
匡复理解、原谅了他们,在孩子们向上精神的启发下,克服了自己一时的软弱与伤感,留言出走。
全剧除了这条主要情节线而外,还有几组人物:失业的大学生,被迫出卖自己的女人,勉强糊口的小学教员,儿子战死的老报贩,这些人都拥挤在一个“屋檐下”,合奏着“小人物”的生活交响曲。
作品鉴赏:
作品创作于抗日战争前夕,通过一群生活在上海弄堂石库门中的小人物的悲惨遭遇,和他们的喜怒哀乐,揭露了国民党统治下的黑暗现实,暗示出雷雨将至的前景,力图使观众“听到些将要到来的时代的脚步声”。作者说这是一出悲喜剧。
作品有意识地用阴晴不定,沉闷压抑的黄梅天气,影射当时的政治环境,反映了西安事变以后民族危亡之时,小人物在动荡不安的处境中的苦闷、悲伤和希望。剧情从郁闷烦躁的黄梅天开始,至传来“轰轰然的远雷之声”结束,其间烦人的雨声出现30多次,蕴含着“天色黑暗到了一定程度,一定要落雨,雨下到一定程度,一定要天晴”的政治寓意。在情节的开展中,又多次出现灿然阳光的“一亮”、“一闪”,隐约地表达了剧作者理想的光芒。剧中虽然没有写政治性的事件,甚至连“国民党的压迫”、“日寇的侵略”之类的词句都没有出现,但却于平凡的生活中表现出强烈的时代气息和鲜明的政治倾向。主人公匡复的入狱,点出了国民党反动派对革命者的镇压。他的出狱归家,则暗示了形势的变化。林志成所在的工厂的工人闹事,从侧面展现了大波大浪的时代风云。老报贩李陵碑的独生儿子的牺牲,使人联想到“一·二八”战火给中国人民带来的苦难。小姑娘葆珍反复教唱的儿歌:“强盗来,打不打?打打打,一个不够有大家!我们都是勇敢的小娃娃,大家联合起来救国家。”更是显露……
您没有登录,注册并登录后方可阅读全部公开的正文!
免费注册 | 马上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