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云峰、凯利合著的《青春的花环》,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思绪又回到了40多年前那段使人终生难忘的岁月。
1970年8月,两万五千名69级、70级应届初中毕业生,响应毛主席“三线建设要抓紧”的号召,从西安、宝鸡、咸阳、铜川、渭南千里跋涉来到陕南的巴山汉水,在深山老林里安营扎寨,参加襄渝铁路的建设,开始了他们人生中一段刻骨铭心的生活。他们打隧洞、修便道、架桥梁、铺铁路,用稚嫩的双肩,担负起了建设共和国的重任。那是900多个血泪交流,苦乐相伴,光荣与梦想为伍,理想与现实交汇,崇高与苦难相随的日日夜夜。作为一个亲身经历那段历史的三线学生,这段永生难忘的生活,是我人生中最光彩、最辉煌的一章,它使我从脆弱到坚强,从坚强到坚定,完成了我从幼稚到成熟、从理想到现实的人生过渡。
由于作者是事件的亲历者,对当时的生活非常熟悉,有自己亲身的感受,因此写起来得心应手。通过男女两支连队的战斗、生活、工作的经历,真实而艺术的再现了这段历史。其中不乏精彩的故事和篇章,像为偷红薯而打架的情节,捉弄同学往被窝里倒水的情节,不懂烹饪而把鸭子煮成肉汤的情节,男女同学偷递纸条被当众宣读的情节,充满了生活情趣,读来使人如身临其境,忍俊不止。而雨夜下汉江抢救木材的场景,为抢工期三天三夜不出洞连轴转大干的场景,为背粮冒雨翻山的场景,又似乎让人回到了那段岁月。特别感人的是几位战友牺牲的情景,那悲天怆地的抢救场面,凝重悲壮的追悼会场,家属们撕心裂肺的倾诉,足以惊天地,泣鬼神,看到此处使人不禁潸然泪下,不忍卒读……
我和两位作者是老朋友,共同的经历使我们相识、相知。很早我就知道他们有将这段历史搬上屏幕的想法,但我怀疑他们能否付诸实践。写一个20多万字的电视剧本,对一个专业作家来说也许信手拈来,但对于担负着繁重政务的公务人员来说,无疑于翻越一座高不可攀的山峰。但他们终于攀上来了。仅就这一点,就值得我钦佩和感动。透过剧本的字里行间,我仿佛窥见他们在公务之余案牍劳形的蹒跚脚步。一览众山小,攀上了这座高峰,展现在他们面前的将是一马平川。
电视剧本主要是供拍摄用的,要把文字变成形像,把剧本搬上屏幕,把鲜活的人物留在广大观众的心中,还需要更多的关注与支持。我期盼有识之士,特别是企业界的朋友们给予大力关心和倾力相助,使这部充满时代精神的主旋律作品能尽早问世,以了却数万战友的心愿,……
您没有登录,注册并登录后方可阅读全部公开的正文!
免费注册 | 马上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