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红月亮之武陵山歌》(以下简称《红月亮》)在上海的试映期间,受到了知青观众的热烈欢迎,给予了很高的评价。许多观众朋友都表示电影勾起了他们对风云激荡的知青生活往事的回忆,唤醒了他们埋藏在心底里美好青春的记忆,触动了他们被岁月消磨的已经显得有些麻木了的神经。他们是噙着眼泪看完电影的。他们被影片中人物遭遇所感叹,为他们对纯真爱情,纯洁友情的不懈追求和顽强坚守而赞叹,更对王麦根的无私奉献,无悔付出的高尚情操所赞赏。
知青观众的热烈欢迎,给了创作者极大的安慰与鼓励。同时也引起了我对知青题材作品创作的一些思考。
自从知青作为一个社会现象出现以后,有关知青题材的文艺作品层出不穷,也涌现出了一批以写知青题材而名噪一时的小说家,剧作家,如梁晓声、韩少功、史铁生、叶辛、张抗抗等。创作出了一批有代表性的小说和影视剧,如《蹉跎岁月》、《今夜有暴风雨》、《雪城》、《年轮》、《孽债》等,引起了很大的社会反响。这些文艺作品特别是早期的作品,一般的被定性为"伤痕"文艺,主要写知青生活的苦难历程,以血泪的控诉,凭吊流逝的青春岁月为特征,具有鲜明的反思性质。虽然后来也出现了一些写青春的激情和理想主义,以对知青生活正面价值的肯定为特征的所谓有“回归”倾向的知青作品,但并未形成主流,也没有早期的“伤痕”作品反响大。因此,在人们的印象里,知青作品主要内容还是“诉苦”,不外乎知青上山下乡吃了多少苦,受了多少累,遭了多少罪。再不就是倾诉耽误了学业,摧残了爱情,影响了事业,破坏了家庭等等。色调是灰暗的,甚至是漆黑恐怖的。而社会舆论也是把知青贬得一无是处,把所有的污水都泼在知青身上:悲悲戚戚,浑浑噩噩;牢骚满腹,怨天尤人;偷鸡摸狗,打架斗殴;挑肥拣瘦,好高骛远;怕苦怕累,不爱劳动;只要索取,不讲贡献。每逢看到这些东西,我常常感叹,三千万知青都是这种形象吗?一代热血青年都是这副德行吗?我们无怨无悔的付出了青春、热血、汗水、泪水,有的甚至献出了生命,就得到这样的评价吗?史书将怎样记载我们这些人,后世人会以什么样的眼光看待我们这些人?我真的是无语了。
诗言志。文艺作品作为作家个人思维的产物,由于经历不同,感受不同,站的立场不同,观察问题的角度不同,所得到的结论也不同,反映在文艺作品上就显现出不同的色彩。全国三千万知青,每个人的经历都是一本书,如果都写出来,那绝对是五花八门,五颜……
您没有登录,注册并登录后方可阅读全部公开的正文!
免费注册 | 马上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