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作品已在华语剧本网进行版权登记,登记号:版权保护登记号:2024-A-05095;2024-A-05096;2024-A-05097】
文化抗战 艰难西迁 文化自信 毁灭与反毁灭 保文脉挫强虏 拥蒋走向反蒋
人物简介:
[展开]
陈伯年:45岁。贯穿全剧的主人公。北大和西南联大著名教授,有时“一根筋”。年轻时本欲与夏岚相恋,但阴差阳错,却与秀珍成婚。屡追夏岚不成的沈二堂对陈一直心存芥蒂。卢沟桥的枪声和日寇对校园有预谋的野蛮破坏,把他这个低调俱乐部成员从赞成对日妥协幻想中警醒,老父为不拖累他南下绝食而亡,背负家仇国恨,陈伯年与极力主张毁灭中国文化和教育的敌酋寺内寿一,成为全剧拼死较劲的冤家对头。跌落至人生低谷的痛苦境遇,严酷的社会矛盾和政治现实,使他从拥蒋走向反蒋,由学者变为斗士,终不被当政者所容,惨遭暗杀。
秀珍:39岁。陈伯年夫人。在北平时,教授太太的派头十足,不赞成丈夫南下办学,与丈夫争吵。后因形势所迫,到昆明投奔丈夫,小妹路上夭折,对丈夫的当初选择仍耿耿于怀。对夏岚的出现极敏感。苦日子很快磨去她的阔太太习气,终于理解了丈夫,顾不得家穷还收养两个可怜孤儿,为养家扮作村妇上街卖定胜糕。丈夫牺牲后,坚强地率全家北返。
陈之阳:19岁。陈家长子。原为清华文学院学生,学校被炸后发奋学习转入联大航空系,后考上研究生。中共地下党员。会武术和游泳。遇事敢出头,在同学中威望高。与父亲在政治和个人志向上常有冲突。西迁后任中共西南联大地下党支部书记。思想不断成熟。与程兰儿相恋。在蒋介石掀起第二次反共高潮时,机智组织联大党员紧急疏散,并在梅先生帮助下成功逃脱特务追捕。后参加远征军作战,随杜聿明部败退野人山,遭受死亡考验。回国后旋即参加译训班,奔赴兰姆伽参加驻印军反攻整训,为维护民族尊严,与盟军进行了有理有节的抗争。参加反攻先遣队,与日军进行顽强作战。抗战胜利后,复原返校,领导反内战活动。一二.一运动时,陪父亲参加记者会返回时,遭特务伏击,为掩护父亲负伤。
陈伯强:32岁。陈伯年二弟。清华大学理学院副教授,中共清华大学地下党支部书记。南下长沙教学期间,受组织派遣赴敌后根据地研发军工。在中共南方局工作时,被党派入云南,担任中共与龙云间的联络员,对大哥陈伯年几次重要转变多有影响。
陈老爷子:84岁。陈伯年父亲。曾为维新变法骨干。为不拖累儿子南下办学,绝食绝药五日而亡。
程兰儿:女。18岁。中共地下党员。国民政府高官的女儿。原在北平读高中,日军占领北平时与同学们南逃,遭日军追赶时被陈之阳搭救。后考入西南联大地质系。聪慧漂亮、干练。英语出色、舞蹈跳得也好。与陈之阳相恋。抗战后期考上联大地质专业研究生,滇西反攻时参加战地医疗队。在“一二.一”运动中牺牲。
梅贻琦:48岁。清华校长,西南联大三常委之一,中后期为实际负责人。稳重少语,儒雅,喜怒不形于色。政治中立、开明。在三校冲突加剧时,敢于带头纠正清华老大心态,避免分裂。在政府压力面前,敢于“背黑锅”,暗中保护进步师生,曾经掩护陈之阳逃脱军警抓捕。支持陈伯年的教学探索,每当陈与政府发生冲突时,总能站出来予以保护。蒋介石初对他信任,但后期竟逼他辞职。
蒋梦麟:51岁。北大校长,西南联大三常委之一。初对三校联合信心不足,偶与其他常委有摩擦。为顾全联合办学大局,顶住埋怨压力,坚持少出头,有意让梅贻琦放手工作。后期在中央政府做官又想保留北大和联大职务,遭陈伯年等坚决反对,无奈彻底退出学校。
沈二堂:39岁。北大、西南联大教授。曾在美国与陈伯年是前后期同学。为人傲气,说话尖刻,具有攻击性;遇事较实际,功利性强。早年因夏岚拒绝他追求而倾心陈伯年,对陈心存芥蒂。名利心重,任联大训导主任时,屡与陈伯年冲突。因严重误课被陈伯年提名解除合同。后有所醒悟,又返联大。昆明事变时,夫人夏岚被流弹打死,残酷的现实最终使他与反动政权决裂,并申请留在昆明。
潘明袒:40岁。清华、西南联大教务长。与陈伯年很交心,但在维护学校教学资源上,与陈常有争吵,是陈的欢喜冤家。对孔祥熙派人暗示的诱惑嗤之以鼻。在教学改革和追求民主进步上,是陈的重要战友。
夏岚:女。36岁。当年在美留学上本科时,遇到正读研究生的陈伯年,被他的学识和风度所吸引,毕业回到南洋家中,仍放不下陈伯年。因故回中国,遇日军全面侵华,得知陈伯年已到昆明,遂也找过来,才知陈早有家室,遭受情感打击。后来与昔日追求者沈二堂相恋。二人经过磨合碰撞,喜结连理。在昆明事变中被流弹击中身亡。
“诗人”:19岁。帅气。清华、西南联大地质系学生,与陈之阳为要好同学,是西南联大新诗学派的代表之一。参加中国远征军,经历野人山苦难,其《祭胡康河上的白骨》等诗,受到原本不待见新诗的陈伯年极高评价。
孙耀祖:21岁。国民政府高官子弟。风流倜傥。年幼时曾与程兰儿是玩伴。考入联大后,狂追程兰儿,还仗势侮辱陈之阳。多门考试不及格,私刻公章被联大除名。
蒋介石:50岁。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委员长。全面抗战初期,下令沦陷区师生内迁办学,并免除学费,实行代金劵制度。最初对陈伯年极有好感,特别看到陈呼吁南下密电时,对陈更是赞誉有加。武汉会战后,加大整肃教育界进步倾向,屡次派人到联大施压,与陈伯年等人冲突逐渐增多。豫湘桂大溃败使蒋和政府威望陷入低俗。抗战胜利前后,蒋自私而拙劣的外交使中国重大权益不断丧失,并包庇冈村宁次等战犯,加快内战部署,设计谋搞垮龙云,唆使部下疯狂镇压民主力量,蓄谋发动内战,激起陈伯年等师生的强烈愤慨,终于爆发震惊中外的“一二.一”运动,陈伯年等多位师生惨遭杀害。
陈立夫:38岁。国民政府教育部长。在组织战区学校内迁、坚持规范办学、实施贷金制度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但在执行蒋介石反共政策上也极卖力,对西南联大有过多次行政干预,在语文教材、校训校歌、社团活动、统一课表、党义课教学、联大进川、推进《中国之命运》进课堂等问题上,与陈伯年等教授分歧不断,关系不断恶化。
龙云:53岁。云南省主席。为防蒋介石渗透,曾拒绝平津师生来滇,后经旁人力劝,同意接纳这些师生。因夫人在北平多次听过陈伯年的课,对陈执弟子礼。与陈伯年等联大学人成亲密朋友。与蒋介石有合作有冲突。与中共交换密码本,保持联系,对西南联大多有呵护,引起蒋的极度不满。抗战刚结束,被蒋介石搞下台。
周恩来:39岁。全面抗战初期,利用赴南京开会期间,与龙云深谈并交换密码本,建立秘密合作关系。曾指示长沙临时大学的地下党员熊光同学进入胡宗南部队,当“闲棋冷子”。武汉会战期间在珞珈山接见陈之阳。派遣陈伯强到云南,担任中共与龙云间的联络员,并对陈伯年等进步学人给予高度评价。
寺内寿一:58岁。日本陆军大将,后升任元帅。卢沟桥事件后任日军华北军总司令。极力主张毁灭中国教育和文化,对坚持南逃办学的陈伯年等师生恨之入骨,从北平到长沙,直至昆明,一直视其为眼中钉,必欲除之而后快。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任日本南方军总司令,扫荡东南亚时,依托缅甸攻击云南,企图军事占领同时,还要毁灭以陈伯年为代表的中国学校和文化力量。他发现陈伯年他们办的昆明广播电台节目,严重干扰他们妄图扩大战争的阴谋时,施以破坏轰炸,终难得呈。他与陈伯年的角力,贯穿抗战始终。抗战胜利时,感觉毁灭中国文化和教育无望时,绝望吐血。
佐和子(中国名:兰芝):33岁。日本女间谍,熟悉中国文化。以与沈二堂谈恋爱为幌子,侦察联大分散在昆明的重要轰炸目标,为日航空兵提供精准坐标,致使联大遭受严重损失。最终在引导日机轰炸昆明广播电台时被击毙。
简要梗概:
北大教授陈伯年,是政府对日主和政策的拥护者,日军侵华疯狂摧毁学校,陈被其断我文脉致我灭种阴谋所震惊。老父为促他南下办学,绝食而亡。日伪当局要诱捕陈伯年,在家人劝说下,他缺席出殡连夜南逃长沙,与同仁发愤办学。敌酋探知后又派飞机轰炸,师生被迫步行再迁昆明。日谍查到学校踪迹,更持久狂轰滥炸令学校饱受摧残,陈伯年和同仁弦歌不缀,致敌文化亡华阴谋破产。跌宕经历使先生从拥蒋走向反蒋,为当局不容遭暗杀。
详细梗概:(2984字)
一九三七年夏。故宫太和殿。北大、清华学人正忙着布置两校联合考场。突然九架日军轰炸机从太和殿上空掠过,卢沟桥战事爆发。北大临时负责人,著名教授陈伯年与学人急商,决定推迟考试。陈是低调俱乐部成员,力主对日主和,劝激愤同仁按政府“力持镇静,就地维持课务”指令行事。
二弟陈伯强向大哥建议南下办学,被陈伯年断然拒绝。突听说长子陈之阳偷赴南苑参战,责怪左倾二叔误导孩子,急奔南苑,在上千战死学生中救出奄奄一息的老大。陈伯年如梦初醒。
日军占领北平,北支那驻屯军总司令寺内寿一力主毁灭中国文化和教育,南开、北大和清华等华北学校,均遭占领或破坏。二弟用美日贸易迅速增长的事实,劝大哥放弃美国出面干预的幻想。绝望的陈伯年,终于接受二弟建议,联络北平学界,给政府发密电,呼吁南迁办学。
中共领导人周恩来等赴京开会,搭乘云南省主席龙云飞机,昔日战场冤家相谈甚欢,并互换密码本。周恩来到医院探望因南开被毁气病的老校长张伯苓和陪床的梅贻琦,告诉他们,共产党在荒凉延安正筹办多所大学,鼓励他们重起炉灶,一起挫败敌毁我文化和教育的阴谋。
陈伯年、潘明袒紧急传达教育部密令:清华、北大和南开组成长沙临时大学,师生迅速向长沙集中。众教授悲壮低吟“教不成,毋宁死”。清华支部书记陈伯强传达市委指示,要求党员动员更多师生南下,坚信中国学校不会有“最后一课”。
叶教授收到梅贻琦来信,用密语让他带“镭姑娘”南下。陈之阳随叶教授夜潜日军控制的清华园,躲过追杀,从暗洞取走装有五十毫克镭的铅罐。
陈老爷子为不给儿子南下添负担,绝食五日而亡。新当局通知陈伯年,出完殡立即“开会”。二弟陈伯强识破其阴谋,力劝大哥连夜逃走。陈伯……
您没有登录,注册并登录后方可阅读全部公开的正文!
免费注册 | 马上登录
阅读剧本正文
第一集
一九三七年夏。故宫太和殿。北大、清华学人正忙着布置两校联合考场。突然九架日军轰炸机从太和殿上空掠过,卢沟桥战事爆发。北大临时负责人,著名教授陈伯年与众人急商,决定推迟考试。他劝激愤同仁服从政府对日主和方针,按“力持镇静,就地维持课务”指令行事。二弟陈伯强提议南下办学,陈伯年说仗打不长,予以拒绝。在庐山,蒋介石就卢沟桥事件正讲话,听众席上,清华、北大和南开校长在悄声猜测委员长真实态度。陈伯年听说长子陈之阳偷赴南苑参战,责怪左倾二叔误导孩子,急奔激战后南苑,在死人堆找到重伤的老大。陈伯年跪对上千战死学生发誓决不苟且!日本力主毁灭中国文化的寺内寿一大将被派华北,罪恶之网正向学界张开。
第二集
日军占领北平,北支那派遣军总司令寺内寿一派人诱逼陈伯年和其老父出山,帮新当局推行“东亚新式教育”,被陈老爷子轰出家门。日军冲进北大校园,强迫陈伯年制订亲日办学方案遭拒,随即把北大变成军事机关和监狱。鬼子焚烧图书,陈伯年冲上去阻止,怒斥这是毁灭文化,指挥官告诉他,说对了,就是要毁灭你们的文化!陈率众老师愤然冲开刀丛走出北大。坏消息不断传来,南开、清华等多校被毁,陈伯年仍坚信《九国公约》牵头国美国会出面干预,二弟用美日军事贸易迅速增长的事实,劝他放弃幻想。
第三集
被逼走投无路的陈伯年,终于接受二弟建议,联络北平学界,密商南迁。沈二堂等少数教授坚决反对南迁,陈伯年据理力争,众人推举他代表北方学界,呼吁政府下令学校南迁。中共领导人周恩来、朱德和叶剑英等赴京开会,搭乘云南省主席龙云飞机,昔日战场冤家相谈甚欢。蒋介石因华北日军要增援淞沪,被迫同意红军改编为八路军,立即开赴华北牵制日军。龙云为朱德赴前线送行,并互换密码本。周恩来探望因南开被毁气病的老校长张伯苓和梅贻琦。二位校长从周那获知,共产党在荒凉延安正筹办多所大学,都大为惊讶。周鼓励他们重起炉灶,一起挫败敌毁我文化和教育的阴谋。蒋介石看到陈伯年密电,大加赞赏,说它使政府决策有了底气。
第四集
蒋介石召集清华、北大、南开校长及胡适等学人,商议战时教育如何办。学人就办学模式等激烈争论,最终由蒋拍板。北大、清华骨干教授在梁思成家秘密集会,陈伯年和潘明袒紧急传达教育部密令:清华、北大和南开组成长沙临时大学,师生迅速向长沙集中。众教授悲壮低吟“教不成,毋宁死”。中……
您没有登录,注册并登录后方可阅读全部公开的正文!
免费注册 | 马上登录
阅读剧本正文
(一)以文化抗战为主题的历史大剧令人耳目一新
以往影视作品中,反映我军事抗战题材的较多,但专门反映文化抗战的大剧较少,该剧本以史实为依据,艺术再现当年文化毁灭与反毁灭的残酷较量与惊险博弈。我国全面抗战爆发,沦陷区数以万计大学师生为挽救中国文化和教育,冲破日军疯狂围堵而集体出走,向西南部千万里死亡行军,坚持弦歌不缀,可谓惊天地、泣鬼神。本剧通过主人公陈伯年等师生,生动刻画中国学人杜鹃啼血,筚路蓝缕,前仆后继的高尚风骨,谱奏出悲壮的文化抗战大歌,填补了影视题材上的一项空白。
(二)坚定文化自信推进“第二个结合”的生动教材。本剧通过周恩来、陈伯强、陈之阳和程兰儿等中共党员群体刻画,再现中国共产党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早期探索和实践。首先,从本剧主人公陈伯年的人物曲线变化看,多有身边党员的重要影响,反映出我党对文化领域的高度重视。其次,从剧中重大冲突和转折看,大都有共产党员的奋斗和牺牲,反映出我党引领文化抗战的坚强担当。再次,从剧情细节看,剧中多处体现新民主主义文化的内容和情节,这本身就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成果和结晶。最后,从剧中结局看,以陈伯年为代表的联大师生,在中国共产党深刻影响下,坚决与旧政权决裂而选择迎接新中国,启示我们坚持“第二个结合”,与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具有逻辑上的天然锲合性。
(三)对日本法西斯毁我文化反人类罪行的有力揭露。当年日本法西斯有计划地对中国文化和教育实施疯狂破坏,导致我大批学校、科研机构、博物馆、图书馆等文化设施被毁,被劫,许多文化、科技专家和学生惨遭杀害,其罪罄竹难书。本剧以浓烈笔触将其灭绝文化的反人类罪行暴露在世人面前,是对战后历届日本政府避重就轻,欲盖弥彰,拒不认罪恶劣态度的有力回击,是对世人防范日本法西斯死灰复燃的重要警示。
(四)深化当代教育改革的生动历史镜鉴。西南联大成功办学,是中国教育史上一座高峰。本剧艺术再现当年办学情节,必将对当下产生诸多启迪。比如,主人公陈伯年坚守“课比天大”信条,危难之际仍坚持教书力拒做官,不得不与夫人发生激烈冲突,其情节感人且引人深思;又比如,陈伯年为维护教学优于行政的大学精神,坚拒特别津贴,由此发生的精彩争论耐人寻味;再比如,剧中梅贻琦屡次妥善处理炮筒子陈伯年的冲撞,并用校长是给师生抬轿子这一比喻说服罢工……
您没有登录,注册并登录后方可阅读全部公开的正文!
免费注册 | 马上登录
阅读剧本正文
第1集
1.1937年7月初的北平,故宫博物院,外,上午
盛夏,骄阳似火。空中成群哨鸽风琴般呼啸,构成浑厚交响曲。哨鸽盘旋下的故宫,琉璃瓦的宫顶长着蒿草,宫墙的墙皮脱落后露出一片片惨白,到处是孤寂破败,早没了昔日皇家气派。
一架黄包车进入故宫北端神武门,在高大宫墙甬道间穿行。坐车人手拿折扇,一会儿遮阳光,一会儿紧扇几下。奔跑的车夫喘着粗气,汗流浃背,不时用肩上布巾擦着汗水。
坐车人是本剧主人公陈伯年,著名教授,北京大学校务会负责人,四十八岁,体形修长,身着考究丝绸长衫,举手投足颇有学者气质,眉宇间带有明显的倔强、矜持和自信。他没太在意眼前奔跑的车夫,焦急地注视着远方。
陈伯年:车夫,再快些。
2.故宫太和殿,外,日
黄包车轻轻停在太和殿台阶前。气喘吁吁的车夫扶先生下车。
车夫:先生……您慢着点。
陈伯年没理会浑身湿透的车夫,用扇子遮阳光,向大殿拾级而上。
3.故宫太和殿,内,日
恢宏的大殿内,写有“北京大学、清华大学联合招生考场”的横幅正在中央挂起。搬运桌椅的工人正鱼贯而入。
负责现场指挥的是清华大学教务长、独腿教授潘明袒,四十岁,大褂下能看出微胖的体型,圆脸,戴深度眼镜。年轻时因受伤截去右腿,说话幽默、睿智,是个乐天派。此时正叨着烟斗,拄着双拐不时地发号施令。
潘明袒:喂,横幅再高一些,要拉直!哎,我说呀,你们的桌子摆得间隔再大一些,这是考试,不是平时上课……
看到考场忙碌场面,陈伯年舒了一口气,走近潘明袒,双手作揖。
陈伯年:潘先生,伯年刚监印联考试卷,请恕兄弟来迟一步。
潘明袒还礼:先生冒酷暑监印试卷,已十分辛苦,不必再亲临考场,有小弟在此督促,尽可放心……
4.故宫太和殿,内,日
陈、潘二教授一起巡视现场。
潘明袒:……瞧瞧,两校都过来不少人,大家很尽力!
陈伯年:咱两校首次联考,校长们又都去庐山开会,你我责任不轻。
潘明袒:哎,坊间在传,说咱们要搞“殿试”。
陈伯年:哈哈,好一个殿试,实在找不到合适考场,只好惊动皇上大人喽!
老师甲递上一份材料:陈先生,两校联考的考场规……
您没有登录,注册并登录后方可阅读全部公开的正文!
免费注册 | 马上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