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故事梗概
- 作品卖点
- 作品正文
【本作品已在华语剧本网版权保护中心进行版权登记,登记号:2015-J-05609】
第六十集
1•地里 日 外景
家家户户收割着庄稼,摘着棉花,一片繁忙景象。
2•庄稼道上 日 外景
村民们运送着收割回来的棉花、高粱、玉米、谷子、豆子等,大车拉,小车推,挑的,背的,路上人来车往,忙忙碌碌,喜气洋洋。
3•马大水家地里 日 外景
马大水刨着玉米,马英武割着谷子,刘苦梅割着大豆,吴怡兰刨着红薯。
刘苦梅:你看,就咱家这块地种的全,还有白薯,高粱,棉花,棒子地里还带了小豆,豇豆,我数了数,十好几样呢。
马英武:这叫做麻雀虽小,五脏俱全。
马大水:今年庄稼长得好,别看咱家种的少,除了交公粮,交提留,剩下的够吃了。比生产队分的还多。
吴怡兰:那倒是,吃不了的。
袁二川(走过来):嘿,你家种的,还挺全,要开杂面铺哇?
吴怡兰:我们小家主过日子,啥都得有着点儿,吃啥有啥。大秋忙月的,还有工夫聊闲篇?你是来找大水的吧?
袁二川:是的。你说我,一个星期才回来一回,我婆婆家里的活都弄不过来,我妈也抢我,非让我给他家摘棉花去。我哪有功夫,我下地,打这儿路过;大水哥,抽时间到我家去一趟,有空没?
马大水:行。
袁二川走了。
马大水:嘿!就这么急呀?什么事呀?
袁二川(头也不回):好事儿。
4•棉花地里 日 外景
地头的双轮车装着好几麻袋棉花。袁奎全家老小摘着棉花,喜笑颜开。
袁奎:全村就咱们家种的棉花多,长得又好,发啦。
袁大川:爸,等收完了秋,头上冻,抓点儿紧,咱家盖房子吧,不出去当盲流了。
袁奎:好,盖。
袁五川:爸,得给翠花买块表,结婚又没要彩礼,她娘陪送一块,还给了我了。
袁奎:买。
袁吴氏:你看你哥你嫂,你哥比你挣钱多,是个电工;你哥都没块表,你哥你嫂 还住着小棚子。要买都买,不买都不买。
翠花撅起了嘴巴。
黄英:妈,我不要。
袁大川:妈,别说了,给娣妹买。
袁六川:我也要。
袁吴氏:不给,等你出嫁再说。
袁跃进:谁也不能买,得先……
您没有登录,注册并登录后方可阅读全部公开的正文!
免费注册 | 马上登录
把党领导下的基层组织说成是一级政府,太疏忽了!一百多万字的剧本,其实纰漏谬误,还不止这一点儿。
关于文笔老道,篇幅长的问题,由于写作时间长,仍然还留有原来的文风所致。如果把每场开场中的时间、内景外景设为‘日内或日外’;叙述中每段多条改为一段一条就显得清新多了。当时的考虑,正如您所说篇幅长了,也是为了压缩篇幅。最后一集为了凑整60集,所以更长一些。还有就是创作时注意力都集中在了拍成电视剧的精彩效果上,因此忽略了文笔。从导演的角度考虑,每个导演对剧本长短的要求也是不一样的,因为是史诗大剧,为了满足60集的拍摄需要,太短了恐怕不好。电视剧是拍摄、剪辑出来的,多集连续剧,和剧本的集数很可能不对等。所以就无所谓长短了。还有就是应该给导演和演员留有一定的想象空间,剧本的文学性和小说还是有差别的,需要演员的二次创作才是成品。不管怎么说,您的意见一语中的、切中要害了。剧本首先是要读的,然后才有拍摄。不管是读者还是导演,读起来舒服才会产生兴趣,否则,很可能束之高阁。今后一定注意这一点。
十分感谢李老师斧正!